電話: 15895687798 13776265511 0512-58140198 0512-58140197 郵箱:keith@junmachina.com | |
地址: 江蘇張家港市乘航河東路80號 |
工字輪系最早的基本觀念是來自Thomas Tompion。他早在西元1695年已有此觀念,但是他的發明并未達到實用階段。擒縱輪齒是在輪面上,而擺輪軸的作用部份呈切斷圓柱狀,看起來像是小型"金屬槽"。此"金屬凹槽"有個生動的名稱--大型擒縱輪,在其排列上擺輪的擺動并未比慣常的紡錘表更好。Thomas Tompion的學生George Graham于西元1720年改進此大型擒縱輪系,因些能夠契合整個鐘表工業的用途。他將擒縱輪的三角形齒輪放在輪面上的短頸上,并在圓筒上增加一個馬口,如此雖會使圓柱變弱,但卻可增加擺輪的擺動。
原則上,工字輪系只是一種靜止式齒輪,并經由Graham更改為Graham擒縱輪系,因而以他的名字命名。首先是三角齒筆直的外齒緣(施壓表面),約在西元1776年A.Clumming建議將它改為曲線形,藉以使壓力能更持久且更平均。Jodin已在他之前作過類似建議,但是對于個別角度關系卻大有爭議,直到18世紀末期,才獲得比較平等條件的贊同。即使工字輪系未被承認為是紡錘擒縱輪系的杰出改良,但仍獲得有才華表匠的青睞,他能夠打造出工字輪系。
本來,最早的工字輪系是用銅制成而且相當厚且大。圓柱本身由銅管組成,兩端用塞子密封含有軸承,上端部份是大而輕的轉輪,在其下方是兩個馬口。Urban Juergensen可能是第一位承認鋼制工字輪的優點--不會像銅制工字輪一樣生銹,但是圓柱仍有一項問題,那就是殘油的增加。Breguet利用紅寶與藍寶圓柱作了數次實驗,都呈現不錯的品質,它們的形狀雖然有些不平凡,他將圓柱Z作用部份放在擺軸L下方并只用一薄桿S連接安裝擺輪的圓柱上部,如此擺根的擺動距離能夠增加一些。Perrelet和Redier則采用另一途徑,他們也制作了石圓柱,但是卻用紅寶或藍寶取代一般鋼圓柱的作用部份。這種構造非常復雜的圓柱分成幾個部份制成,必須牽涉到寶石切割匠的工作,而且昂貴的制造價只允許限量制作。
因此,原來的石圓柱后來往往被不銹鋼所取代(由于缺乏替代零件),由于手表不能拆解,這種替代是能難被承認的。若表蓋刻有"紅寶圓柱"字樣時,就應該看仔細以判斷是否仍使用原石圓柱。其后,工字輪系被認為優于繞線盤,為此之故,它往往只用在"高價值"手表上,由于約在西元1800年扁平表的制作蔚為風尚,工字輪似乎成為最好的解決方法。它越來越頻繁地內建入功能更簡單的手表內,甚至有人嘗試以叉形鉤(forked catch)配制工字輪。圓柱因而負責類似卡子對一半輪齒的作用,這種構造是否真的有效就不得而知。
Berthoud利用卡子圓柱制造過若干只手表,他用長鉤(rake catch)連接擺輪和卡子圓柱。工字輪一般而言有13至15齒,但是也有實驗用30齒圓輪,但此形式很罕見,兩個擺輪構造作動一個圓輪也只能到達實驗階段,不曾大量制造出。M.B.Pray的工字擒縱系統(Cylinder escapement by M.B.Pray)
約在西元1790年法國人PRAY嘗試打造一便宜的工字輪,其圓輪齒裝在頸部,但仍然很難制造出配備有小勾鼻的平輪.圓柱體和sowtrough相似,但是由于其擺幅小幾乎小于90度,所以未能普及,僅有少數手表配備此輪系。